读懂三大技术特征,再看物联网制式之争

2017-06-22 09:17:09来源:物联江湖 热度:
在全球各大运营商的Connection愿景、互联网巨头的平台以及风投基金的推动下,围绕物联网的创新正如火如荼的展开。互联网带来的巨大经济与社会价值,让我们对万物互联充满期待。作为基础设施,网络连接是发挥万物互联价值的先决条件,其发展备受关注。运营商的通信标准选择与网络部署节奏,牵动着产业链的注意力。今天,我们就简单地谈谈连接自身这点事:
 
一、连接的规模
 
对于未来连接数量的规模,业内的各大机构都抛出了自己的预测数,粗略整理如下:
 
 
比数字本身更重要的是背后的趋势。机构间预测结果上虽有差异,但相同的是对未来百亿级新增连接数的判断,以及驱动连接增长对象的变化——从人到物。如何满足越来越多的“物联设备”的连接入网,成为摆在产业链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连接的对象
 
连接对象的特性,决定连接需求场景;连接需求场景,决定连接技术的选择。人与物的最大差别在于个体特性的标准化程度:从进化论的角度,人与人之间,虽有种族、地域、国家以及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但仍属于同一科目,个体之间并没有本质性的不同,因此,对连接场景的需求也是相对单一、标准化的,这体现在全球通信技术标准、网络建设、服务资费的相通性与近似性;然而,物体则大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标准性可言——从各种动物,到各种设备;从城市井盖,到无人驾驶;从工业厂房,到山河大川;从整体硬件,到模块与零部件,甚至是神经网络。物体在连接场景的类别与形态上,几乎无可穷尽,差异巨大,与个人通信市场截然不同。这从根本上决定了物联网的连接方式将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解决方案。
 
 
表:人与物的连接特征差异
 
三、技术的连接
 
参考华为、诺基亚等业内专业研究机构的相关材料,我们将物体对连接能力的需求提取出三大维度:连接速率、覆盖程度与连接规模。结合物联网当下的主流技术标准,为了更直观的展示,我们做了一个物联网典型应用场景与技术需求对应视图,具体如下:
 
 
图中直观的反应出三个方面的特征:
 
1、技术的局限性。不同场景间的物体对网络速率、覆盖要求、链接数量差异巨大。没有一种技术可以端到端、全方位的满足物联网不同应用场景之间的差异化需求。以无人驾驶与家里的水电表为例,他们对网络性能需求是两个极端,我们难以用同一种网络技术去同时满足这两个巨大差异的场景需求,这要么会造成极端的网络资源浪费,要么会存在巨大的网络资源短缺。
 
2、技术的共生性。同一应用场景,往往包含多种类型的连接需求。以车联网为例,车内的连接需求包括无人驾驶(超高速率、超高可靠性)、车载娱乐(中速率、中度可靠)、车体感知(低速率、低可靠)等多种类型,需要不同的连接技术共生、协同,才能够提供完善的整体解决方案。因此,物联网将是不同技术类型百花齐放、共生共存的局面。
 
3、场景的导向性。市场需求决定技术供给,一项连接技术存在的前提不是其基础功能,而是是否具备满足特定场景需求、不可或缺的核心差异化性能。但连接技术本身并没有特别清晰的边缘范畴,需求与供给之间向来是性能与成本之间的妥协,相近的技术之间会产生比较强的边缘替代作用。因此,一项连接技术最终的价值将由其可应用的需求场景规模所决定。
 
四、NB-IoT与eMTC之争
 
多年以来,业界已经习惯于人联网的标准化与统一化,且有着Winmax惨痛经历的前车之鉴,顺其自然地将这种“非此即彼”的“人联网”选择理念沿用于物联网LPWA市场——由此,产生了NB-IoT与eMTC的纷争。在此,我们结合前文物联网连接技术的局限性、共生性与场景的导向性,对这两个标准进行对比,结合业界实践,给出我们最终的观点与建议。
 
从技术本身出发,下图是NB-IoT与eMTC的技术对比:
 
 
从技术的局限性来看,NB-IoT与eMTC都有着各自的短板:NB-IoT对数据速率支持较差,没有语音通道,且移动性弱,在实测环境中,无法满足超过30km/小时的速度。如果用于快递包裹跟踪,在快递小哥风驰电掣的电动车上,包裹信息妥妥的消失不见踪影。eMTC性能优于NB-IoT,导致芯片模组成本略高,且在小区容量上,没有进行过定向优化,难以满足超大容量的连接需求。
 
从技术的共生性角度来看,NB-IOT与eMTC具备互补的基础,且对于运营商来说,基于FDD升级两项技术并没有太多额外的边际成本,相比潜在的收益可能性,全球领先电信运营商普遍会选择同步进行双项技术储备——AT&T在商用eMTC之后,也明确表示对NB-IoT保持关注;KDDI计划商用NB & eMTC;SKT则在同步部署NB、eMTC,甚至包括Lora。
 
从场景的导向性来看,NB-IoT与eMTC均具备满足特定需求的差异化特性。但两者技术边缘重叠较多,可同步满足多个相同或相似的应用场景。因此,NB-IoT与eMTC之争,实际是产业主导角色与补充角色之争——谁能率先取得应用场景的规模化突破,谁就将占据产业的主导地位。
 
五、最后的思考——运营商连接服务模式的颠覆性变革
 
多年服务于人联网市场,得益于标准化的需求特征,以及统一的网络连接标准,运营商形成了从网络到计费到市场的产品式服务模式。但人与物的本质性差异,导致这种传统的、产品交付式的通信运营模式将难以适应物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未来,在物联网侧,服务将是需求定制模式——应用场景决定连接需求,连接需求决定后端计费管理及网络技术供给。
 
 
这对于运营商来说,不仅仅要转变服务理念,还可能涉及到组织结构层面的颠覆性变革,重塑服务流程,以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变化。

责任编辑:朱虹瑾

为您推荐

“新三网”一网打尽

随着加快推动电信、广电和互联三网融合决定的出台,沪深两市科技股被群体激活,不仅是上述三类被融合的相关网络行业大幅上涨,市场中凡是带网的板块也极度红火,其中,物联网、智能电网表现最为出众,连带融合的大网被投资者称为“新三网”。据统计,上周通信、电子信息、数字电视、计算机、物联网、智能电网等6类板块累计资金净流入高达186.44亿元,显示出市场资金对上述板块有很高的参与三网融合第一创业认为,包括天威视讯、电广传媒、歌华有线、广电网络等在内的有线电视企业将打开于电信业务的新市场,受益程度最大。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将通过提供基于影视节目的新型增值服务增加服务种类。中兴通

无锡:该不该啃“三网融合”这张“画饼”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并给予政策支持。三网融合设定了阶段性目标: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2013年至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三网融合”主要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在网络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三网融合不是新概念,提了足足有多少年了,而每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电信和广电在各自领域里互不相让,比如两家为抢占家庭终端——电视,分别就形成了有线电视和IPTV水火不容的两种替代性极强的业务形态,这各行其道的做法使得三网融

拓展数字电视增值业务

拓展数字电视增值业务增值业务在广电领域有着非常宽泛的范围,除了基本收费包之外的业务,都称作增值业务。当前数字电视的增值业务还处于摸索阶段,除了EPG广告和股票业务较为成功之外,其他增值业务受限于单向机顶盒的广泛部署和体制及市场等因素,业务发展一直不尽如人意。但是,增值业务宽泛、自由的定义,让广电人在面对各种令人眼花缭乱、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业务冲击时,无法不相信增值业务的灿烂未来和巨大的潜在盈利空间。换句话说,互联网的成功案例和未来,让已经占据了客厅娱乐市场的广电运营商对三网融合趋势下的增值业务充满了想象和信心。另一方面,IPTV业务和网络电视带来的威胁,让数字电视运营商也不得不试图通过增值业务来

NGB欲进军家庭物联网

3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在上海“NGB高峰论坛”介绍了《NGB战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主要内容。这一报告由NGB专家组撰写完成,并将在今天(3月22日)的CCBN主题报告上正式发布。在这一报告中,颇有几个令人兴奋的亮点,暂在此谈一两点自己粗浅的看法。NGB:广播与IP四种模式并存之前对NGB的定义是:NGB是以有线电视数字化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的成果为基础,以自主创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