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的角度看互联网治理

2005-12-29 17:40:03 作者:dvbcn热度:

何宝宏

1、互联网的核心设计理念

  RFC3439等所描述的“端到端的透明性”是互联网少有的、一直坚持的体系架构的核心设计理念。所谓端到端的透明性,就是在TCP/IP的设计中,将互联网系统中与通信相关的部分(IP网络)与高层应用(端点)分离,最大限度地简化网络的设计,在有些文献中也称其为“沙漏”模型(见图1)。互联网这种“端到端透明性”核心设计理念的具体体现为:

图1 互联网的“沙漏”模型

  (1)互联网提供的是一种统一的“尽力而为(Best Effort)”的IP包传递服务,标准化了的开放应用开发接口(基于SOCKET)使得业务与承载分离,应用开发人员能够预期网络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极大地促进了技术和业务的创新,推动了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展。

  (2)把复杂性推向网络边缘(终端设备),采用无连接的包交换技术,使得互联网的可扩展性得到极大提高。

  (3)通信的可生存性。这种设计理念会尽量保持网络的“连通性”,使得网络中的故障不会彻底破坏端到端的通信,只有终端发生故障才会导致通信失败,提高了通信的可生存性。

  (4)使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可以只关注于高效地传递IP包,关心路由和故障的恢复,不用关心对新业务和应用的支持。

  这一理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得到了延伸,在其内涵中包含了开放性和可靠性,被扩展为:TCP/IP协议设计中应尽可能地将状态信息维护在端点上,网络内部不维护与特定应用相关的任何状态信息,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在网络中的某部分发生故障时不会中断通信。

  互联网“端到端透明性”原理的设计基础(假设)是:

  (1)互联网最初是由具有共同爱好的技术专家设计开发的,他们之间相互信任;

  (2)互联网是由科研团体或政府研究机构管理下的非商用网络。

2、核心理念遇到的挑战

  与设计互联网时的30多年前相比,目前无论是互联网所面临的技术环境、商业环境、社会环境还是政策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IP技术面临严峻挑战。互联网诞生时还没有个人计算机(PC)和局域网(LAN)的概念,光通信技术还没有走出实验室,商业上可用的跨国电路只有56kbit/s,互联网只用于文本方式的通信,计算规模也不很大。另外,互联网设计用于教育科研,根本没有商业化使用的考虑。政策层面,互联网面对的是垄断政策下的电话通信,对IP没有任何政策要求(限制)。

  但现在,技术上通信速率已经是当时的100万倍以上,出现了多种无线通信方式,PC和嵌入式计算已经无处不在。其次,互联网已经走向了商用,用户群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了,相关的通信政策也已经由垄断走向了自由竞争时代。虽然IP以其顽强的生命力适应了很多变化和挑战,但在电信化的过程中,商用模型、QoS、安全和网络管理等方面却步履艰难,根本原因在于互联网“端到端的透明性”体系架构已经无法适应“商用化”和“用户群”的变化。

  2.1 商用化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互联网服务运营商(ISP),标志着互联网从教育科研走向了商业化应用。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端到端透明性所带来的开放架构的互联网让ISP能够提供的业务只能是“比特管道(BitQipe)”,而同时ISP又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在互联网上,这在经济学上是一个悖论,导致我们已经看到的前几年大量的ISP破产或被兼并,严重损害了竞争环境,也降低了ISP对互联网的投入。

  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无非有两个:要么诸多ISP从自由竞争逐步演变成(区域性)的寡头垄断;要么ISP不只是提供“比特管道”服务,而是利用所谓的“中间体”(Middlebox)技术对其IP网络进行控制,提供利润更高的、差异化的、用户可见的其它应用以增加收益,但这是以破坏互联网端到端的透明性的核心设计理念为代价的。

  2.2 用户群

责任编辑:DVBCN编辑部

为您推荐

开展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商用视讯业务探讨

摘要介绍了IP视讯业务取得的进展,目前视讯业务发展状况、以及在互联网环境中开展业务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内容。关键词互联网视讯IP一、引言视讯业务中融合了图像、语音、数据等多种媒体信息,可以满足人们从视觉中获取大部分信息的习惯,因而具有其它通信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在传统电信网的环境下,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使其使用费高昂。视讯业务也一度成为一种普通用户难以企及的高级享受。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宽带网络的大规模建设,近年来基于IP网络的视讯技术得到较快的发展。凭借其较低的运营成本,IP视讯业务系统在和传统视讯业务的竞争中取得了优势并发展出许多新的视讯业务类型。二、IP视讯业务的发展1.IP视讯业务取得了不断

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信息产业部令第30号)

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2004年9月28日信息产业部第8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2004年11月5日信息产业部令第30号公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中国互联网络的健康发展,保障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规范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系统管理和域名注册服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参照国际上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准则,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域名注册服务及相关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第三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一)域名:是互联网络上识别和定位计算机的层次结构式的字符标识,与该计算机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相对应。(二)中文域名:是指含有中文文字的域名。(三)域名根服务器:是指承担域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