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方言令引争议 普通话与方言应相依共存

2006-04-18 09:21:25来源:新浪 作者:dvbcn热度:

 广电总局称:方言土语泛滥,一些地方电视台用方言播出新闻类节目,群众意见很大。

  有专家和市民认为,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元素,“限制方言节目”莫名其妙。

日前,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表示:鉴于一些地方电视台方言土语泛滥,用方言播出新闻类节目,群众意见很大;电视从业者普通话水准下降,广电总局将出台政策,各级广播影视播出机构不得擅自开办使用方言播出的节目。此论一出,引来各方热烈争议。

  而就方言问题,广电总局曾多次下发通知:2004年10月,一律不得播出方言译制片;2005年,要求电视主持人一律讲普通话,重申电视剧不得使用方言。

  “禁方言令”出来后,社会舆论更多的是倾向于保护方言。在现在这么一个文化多元、群众需求多样化的文化背景下,推行普通话不应该是强制性的“一刀切”。

记者调查

  内蒙古还没有方言节目

  胡占凡指出,播音员、主持人要在推广普及普通话、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维护祖国语言和文字的纯洁性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当前广播影视语言文字工作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普通话水准下降,知识性的错误时有发生;二是方言土语依然泛滥。一些地方电台、电视台开办了一些用方言播出的新闻类节目,群众意见很大。

  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在内蒙古的所有盟市电视台和电台的节目中,还没有出现方言类的节目。

  “所有的主持人和播音员必须使用普通话,这是硬性规定。而且所有的播音员和主持人都必须拿到规定的普通话等级证书。”采访中,一些盟市电视台办公室的负责人都这样回答。

  推广普通话电视作用有多大?

  广电总局的官员表示,推广普通话,播音员、主持人要发挥示范作用。

  那么,在推广普通话的工作中,电视台和电台能起到多大的作用?采访中,一些专业人士和市民都表示:对于农村推广普通话作用很大,而在城市里,作用有限。

  包头师范学院的一位老师介绍:“城市里的孩子都说普通话,因为他们从小接触的环境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是使用普通话的,这些主要是基础教育的作用。农村则不同,据我了解,一些农村的小学、中学,老师依旧使用当地的方言教学,即使使用普通话,也不完全标准。所以,一些农村学生进大学后,说话还是方言,让他们学普通话难度很大。很多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三四年时间里,说话很多发音都不准,也就是能让别人听懂,还夹杂着很浓厚的方言味道。”

  这位老师认为:“通过电视台和电台推广普通话,对于城市里的人们来说,效果真的不大。说普通话最重要的是环境,城市里即使没有电视台和电台,人们不说普通话说什么?而对于农村而言,作用就不可低估了。农村的孩子学普通话除了跟老师学以外,另一个途径就是看电视。但这样的结果是孩子们发音都不准。所以,要真正在全国推行普通话,靠电视和电台收效是很有限的,最重要的还是教育部门要重视普通话的基础教育,比如在农村全面推行普通话教学,培训农村教师说普通话等。”

  方言会慢慢地被遗忘?

  让国家广电总局的官员没想到的是,在他们接二连三地强调“不得开办方言节目”时,遇到的社会阻力越来越大,一些语言学者也公开支持“开办方言类节目”。支持派的理由主要集中在“方言是一种民族文化,必须保护”和“扼杀方言,会让人们忘记自己的母语”两方面上。

  在包头,昆区和青山区的市民都以说普通话为主。东河区则因为历史的原因,相当多市民在日常交流中还是使用方言。现在,东河方言也正被一些土生土长在东河的市民遗忘。

  包头师范学院的刘老师出生在东河,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东河就读。“当时,同学们在上课时都说普通话,平常交往中还是说东河话。说方言能让你感觉到亲切。”而在2004年春节,刘老师和亲戚家的几个孩子交谈中发现,他们很少说东河话了。“这让我很意外。我说东河话,他们说普通话,感觉别扭,让他们也说东河话,孩子们的表达就不流畅了,还是半普通话半东河话,听着更别扭。孩子们说好多东河话他们都忘了。”

责任编辑:DVBCN编辑部

为您推荐

方言节目热播引发的冷思考

编者按:随着赵本山的《刘老根》、《马大帅》,英达的《东北一家人》等方言电视剧在全国的热播,以及后来带有部分方言口音的情景喜剧《武林外传》火速窜红荧屏,各地的各种方言类节目也都应运而生。在山东,继齐鲁电视台的用山东“土话”说新闻的《拉呱》节目走红荧屏后,又陆续诞生了山东卫视的《百姓百事》、济南电视台的《有么说么》等方言类节目,都吸引了不少本地观众。然而,今年夏天,一部完全由本土人员打造的(以济南方言俚语为主的)山东方言古装情景喜剧《么都馆》,却没能在本地引起预期的火爆效果,甚至引起了观众和专家的一些争议。脱离现实的剧情,以及太多俚语的出现,一方面难以引起广大观众的兴趣,另一方面也给包括许多非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