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电视制播体系架构探讨

2009-12-06 17:30:00来源:《现代电视技术》 热度:

作者:中央电视台 宋宜纯(副总工程师)

一 电视媒体的战略目标与技术支撑

电视技术系统是整个电视媒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那么电视技术系统与电视媒体的其他部分以及整个企业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也就是说,电视技术系统在电视媒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如何定位?电视技术系统怎样实现电视媒体的战略目标?以下将作一些探讨。

1.技术系统的地位、作用

传统上认为,技术服务于节目,在很多的场合,很长的时间里都是这么提的,从原则上来讲应该说也没有什么问题,但结果导致了技术系统最大的目标就是满足制作的要求,节目要做什么,技术系统就提供什么,节目需要多少技术资源就提供多少技术资源。这样就导致了如何评估技术系统是否满足了企业发展的目标变得极其简单——就是看有没有给出足够多的设备资源,有没有足够多人力物力满足节目的需求。我觉得这个评估标准是需要探讨的,技术系统服务于节目,这一点毋需置疑,但是节目服务于什么?从企业的角度上,从更高的层面上剖析电视媒体存在的意义,从而定位电视技术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应该是我们现在所需要探讨的问题。




技术在发展,技术系统也在不停地演进,到底以什么作为技术发展和演进的指导思想,以什么作为其评估标准,应该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2.电视媒体的战略目标与技术支撑

首先我们说技术服务于节目内容,它是一个过程,但它不是目的。整个技术架构应该服从、服务和支撑电视媒体实现其战略目标,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和企业的角度上来定义的电视技术系统。

从我们国家的电视媒体的一些特殊性来考虑,我觉得可以从三个层面上看电视媒体的战略目标。一个是政治层面,也就是说我们国家的电视媒体承载着舆论阵地和文化阵地这两个大的目标,还有相应的媒体必须要承载的政治层面、社会层面的责任,因此这是我们整个电视媒体战略目标的一部分。第二从商务层面上来讲,电视媒体如同任何一个生产企业一样,从电视产品的生产、销售获得利润,从而支撑这个企业或者电视媒体生存和向前发展,简单地说就是将电视产品的价值最大化。第三是技术层面,从前面两个层面来看,我们技术层面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它就应该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生产电视产品,支持电视媒体实现其政治和商务目标。从整体上来看,我们可以从实现电视媒体的政治和商业目标这个角度来认识电视系统存在的地位和作用。有效地支持政治和商业目标,应该是我们所说的下一代技术系统设计的思想模型,也就是说我们怎么来设计下一代的电视系统,应该从在更高的层面上来支持这个企业的战略目标的角度来认识。

3.节目效益的最大化

下一代电视系统从大的层面上是支持这个电视媒体实现战略目标,如果说最简单、最直接的描述,我个人觉得就是实现电视节目,也就是我们的产品的效益最大化,这是一个根本。最终目标应该是电视节目的制作、发布、销售和保存的成本最小化、节目的价值最大化,也就是怎样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和价值的最大化这两个问题。

(1)成本最小化

所谓成本最小化,就是整个电视技术系统应该实现均衡化的生产,即通过合理的排查使得设备的闲置最小,总体设备数量可以控制。不能因安排问题导致制作需求高峰与低谷明显,技术设备为满足峰值要求而导致在低谷是大量闲置。

另外,要实现技术资源的最优化,就是数量和规模配置的水平应该恰好能够适当地满足节目生产的需要,用合适的设备做合适的制作,不是说大马拉小车,用高端的设备做低端的设计,这个没有达到优化,而应该通过设计使得整个生产成本实现最小化。

(2)价值最大化

怎么样才能实现电视产品价值的最大化,显然电视产品是通过销售来实现其价值的,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广告时段、栏目冠名等等诸如此类的方式,从销售中得到利润。同时还有各种衍生产品,比如说一些动画节目可以派生出各种包、玩具,像《百家讲堂》节目推出很多书,卖得不错,通过这些方式实现价值最大化。

(3)面向销售和成本核算

整个技术系统应该支持面向销售和成本核算。节目和销售应该在选题、创意、策划、制作、播出,这些环节上与广告和销售实现互动和协同。节目与技术做协同,实现快速响应、敏捷生产和发布。同时媒体资产管理等都要支持已有资源的再利用,实现价值最大化。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设计技术系统是未来可能考虑的一个点。

图1是电视媒体核心业务——节目的制播销的示意。我觉得有三个大的方面需要实现互动。一个是节目的生产,节目的生产就是我们目前所说的做节目,节目的生产是跟销售和发布相关的,我们没有把它做一个简单的播出,因为现在可能有网站,也有音像制品等等,我们把它认为是发布环节。生产、销售和发布这三者之间需要有更紧密的连接和协同,也就是说节目的生产必须要与它的销售和发布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这样才能实现整个节目效益的最大化。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需要把目前的生产系统和发布系统这两个偏重于技术化的系统与销售系统紧密联系起来。现在销售比较简单地说是广告,但不仅仅是广告,也包括版权(就是我们把这个节目销售出去),也包括衍生产品等等,把这三者实现一个更紧密地衔接,才能达到整体节目效益最大化的需求。




那么技术如何适配节目价值的最大化呢?如果按照技术服务于媒体战略目标这个思路来考虑,从节目价值最大化这个观点来审视、衡量和设计技术架构,那么很多问题就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也可以更好地得到解决。技术上的适配要做哪些呢?首先节目制作要在选题、策划、制作环境等方面适配销售。其次是技术资源管理的适配,要通过对技术资源的配置和调整,使其能够满足节目制作的要求,并且整体拥有的成本最低。再次,安全播出的适配要满足政治和商务目标。这一点在国外来讲,像我参观BBC的发射台,人家旁边也放着备机。因为如果没有备机,一旦发射机出问题,广告没播出去就得赔钱,既然要赔钱电视台就亏了,而买一台设备放在这儿,一旦出现问题顶上去,广告播[FS:Page]出去了,用户价值得到体现,就不用赔钱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实际上我们技术系统的设计应该满足电视媒体的战略目标。从这个角度来分析,问题可能就比较好理解。比如,两会时我们原来是一主一备两条线路,后来一主三备,到五六条线路,我们也认为是满足政治目标,是不是就一定需要这个另说,但是从这个角度再来认识问题的话,我们一切技术的配置、技术的安排,也是有一定思路可寻的。

图2是电视业务环节之间的一些需求关系的示意。节目创意和策划是最开始,最先引入到节目生产当中的环节。这里节目销售要做广告或者产品销售,怎么销售更多、更好,是不是能够产生更多的广告产品。如果这个创意不错,是一个风光片,这个风光片可能销售到国外去,我们可能要在第一分钟就把版权和拍摄的技术环节处理得符合国外销售的需要,所以可能在很初级的阶段就要与节目销售互相交流,也要与制作交流,提出各种制作需要的手段。到底发布是通过电视台播出去还是发出一个DVD,还是把它销售到某个地方去,所有这些应该能够互相连通,能够有效地融合在一个体系上。




4.技术架构发展

我们再来看面向下一代的电视技术大致是怎样一个发展过程。我觉得最早应该是面向集群的信息岛化的系统,一个一个岛,制作岛、播出岛,一开始比较容易专业化地实现。其次面向节目流程,比如说节目生产管理流程到播出、编排这一类打通,像媒体资产管理贯穿整个制作的流程以及销售、网站的发布等等。下一步要从更高层面上满足要求,需要面向企业产销一体化的综合性、融合性的系统和技术架构,也就是说所有的生产跟销售、管理应该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也就是实现产销协同联动、资源优化、成本管控以及敏捷生产和发布。

5.企业层面的电视业务需求

企业层面电视业务的需求包括节目制作需求、技术资源需求和营销需求。节目制作对于我们技术系统的一些要求,就是它在节目的内容、节目制作的形态以及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发布等。我们现在不能简单地说播出,因为除了传统的播出之外我们可能还有像IPTV、网站等新媒体,可能还有DVD等发布渠道,我们可以用发布来替代过去我们常说的播出,范围更广泛,当然播出是包含在内的。

同时对技术资源也有需求,也就是技术设备、制作能力,制作能力里面还包括了技术性的人力资源。很多时候并不是有了设备就行,比如说一些复杂的包装设备,需要更多的创意,需要更多的策划,需要更多的制作手段等等,所以制作的能力起码是能够发表。从这个角度来讲,技术、设备与人力资源应该都是整个技术资源的总体。

其次是营销的需求。我们在节目销售中提到了广告、版权、衍生产品等等可以有效地实现营销。我们现在做中央电视台新址设计的时候,广告部门已经明确提出来得看看人家到底想做什么事情,了解到人家想做什么节目,我们才好针对性地开发广告产品,所以要实现发布与广告营销的互动。现在节目部门的策划与创意没有办法与广告有效地互动,这就产生了节目制作与广告营销之间的互动和需要。

二 新一代电视技术系统的目标与特征

1.下一代制播系统的特征

从目前来看,下一代制播系统有哪些特征呢?第一,HD/SD同播,混合模式。我个人觉得现在我们正处在从标清到高清过渡的时期,有一些电视台正在着手考虑高清,面临的问题一定是要有同播这一个阶段,就是制作一个高清节目,在高清和标清两个频道同播,有高清的看高清,没有高清的看标清,通过一段时间过渡转向高清,这个同播的过程也是必要的,不可能跳跃过去。其次,标清和高清混合阶段,这个需要混合的制作,就是大量的素材是标清的,要拿到高清频道播,该怎么做,不是简单的变换能解决的问题。涉及到我们非编系统需要同时支持标清和高清的混合制作。播出也有这个问题,比如16:9、4:3怎么处理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复杂,比如说16:9高清制作到4:3播出时把应有的画面切掉了,这也是非常普遍的。

第二,增强节目的表现形式。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大问题,也是节目部门最常提出的问题。大量的现场报道要站在事件场地前面出镜,大量的直播打乱我们正常的播出次序,这些对我们的播出系统提出很多要求。包装提供更丰富的表现力,还有互动连线、点播等,以及立体电视,它们都增强了节目的表现形式。

第三个特征,我觉得就是融合,电视与新媒体怎么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以及如何实现跨平台的互动。类似于这样的问题都体现了下一代的制播系统的一些特征。

2.下一代技术系统的目标

我们怎么定义下一代技术系统的目标,就是在设计上下一代系统要达到哪些目标,我个人觉得需要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重点考虑。

第一是计划性。首先是要实现按需生产或者以播定产,这是我们在新址设计当中提到的一个重要思路,节目必须编排播出才有生产的可能,如果将来不播会造成资源大量浪费。其次是均衡性生产,这是做计划必须的,通过计划我们实现均衡化的生产,从而降低技术设备的配置数量和规模。同时还要按时生产,也就是说按照时间的规定进行生产,要在播出之前完成,并不是说提前几个月就要把它做出来,因为做出来还得占用很多的资源存储。过去我们很早就把节目做完然后存放起来,现在并不完全是这样。生产企业里提到零库存,就是说例如今天要投产一辆汽车,9点生产,8点钟人家把螺丝钉拉来了,零库存,到9点的时候,所有的零配件都已经放在那儿了,你没有必要很早就拉过来放在库房里,这个思维的方式我觉得和我们过去的做法不太一样,过去是把东西早早地存在那儿,现在很多时候讲的精确化按时按需生产,零库存是非常高的要求。

第二,敏捷制播。现在有一个提法是敏捷化的生产,所谓敏捷化就是应该快速适应节目播出的变动,快速适应节目形态的变化,同时要强调多个系统之间的协同和互动。

第三个目标,我觉得是资源的优化,也就是说技术资源的总体拥有成本(TCO)必须降低,总体配置的数量和水平要与需求相匹配。我这里没有说充分满足它的要求,如果充分满足就是说任何时候来,任何时候都有设备和演播室使用,这就不是我们所说的成本最小化。

第四,安全运行。系统的安全运行需要稳定、可靠,规范有序。

&nb[FS:Page]sp;第五,管理。管理要体现成本、绩效和追踪。

(1)计划性

计划性的目的就是通过配置适度紧缺的资源,即通过调整时间、工期、上限生产等方式满足生产的需求,达到生产成本的最小化。

计划性的排他目标就是要实现有序、均衡生产。有序生产是实现资源优化的基础。有了计划才有可能均衡化生产,比如说提前报上来使用的计划,就可以通过调整时间进行安排,比如说演播室怎么有效地排查,从而达到在有限的资源里满足最好的生产条件。均衡生产避免了生产的无序,降低了波峰和波谷的差距,从而可以减少技术设备的配置数量。

在计划性里,调控的对象是资源。资源是有限和适度紧缺的,可以降低配制的量,这里的资源是指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

资源计划和播出/发布计划都需要有长期、中期和近期的计划,使用调度、调整等手段和措施能够充分发挥有效的调控能力,实现均衡化的生产,这是计划性生产的核心和关键。




图3展示了计划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在很多阶段,比如说选题/策划这部分,它对于节目什么时候播出、需要哪些制作手段和制作环节、需要哪些资源等问题,通过在制作和播出/发布环节做出适配,调配出有效的资源满足播出的需要,保证制作不受影响。

计划性是欠资源运行的基础,如果我们要用欠资源配置满足节目要求就必须有计划。当然,也永远会有变化和变动存在,这是无法回避的。计划不变的情况是按需生产,是持续、稳定地生产和播出。计划变化的情况应该实现敏捷化生产,紧急情况下有应对,生产系统能够快速调整,资源能够快速地实现适配,播出和发布系统也能够快速地响应和调整。

(2)敏捷性

所谓敏捷就是能够快速响应各种制播需求,比如说突发事件、临时调整、直播时间变化等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最后一分钟到达的新闻等都需要及时快速响应,任何变化都会打乱制播和销售计划,这个时候需要重新配置资源和进行节目编排,重新编辑广告播出。因此,制销播不是多个相互独立的系统,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敏捷性还体现在系统应该是基于一个柔性、灵活的制播管理系统。任何变动都能及时传递到所有相关环节,具有及时调控资源的能力,具有协同与交互能力。同时还要针对业务实现敏捷制作和播出,在节目、版权、技术资源、播出、广告这些环节能够有效的协同和互动,这是实现敏捷性必需的。

(3)资源优化

所谓资源优化就是通过合理配置资源,达到生产和运行成本最小这个目标。一个是规模/数量,主要是处理生产的峰谷,通过合理的配置数量实现生产计划削峰填谷,减少对于设备数量和配置水平的需求,这是有效实现低成本的途径。

其次是质量和档次。既要最优配置设备,满足生产要求,又不承担过高的设备成本。减少总体拥有成本(TCO),包括购置、运行、维护等等。现在IT企业里有一个组织叫PPC,这个组织也发布很多的性价比,比如说有一个性能排名的前十名,也有性价比前十名,性价比前十名从生产成本角度来讲就是考虑哪些计算机更能满足这个要求。

举一个资源优化的案例。比如说存储是我们在高清里面临的最大问题,怎么样来实现存储资源优化,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认为存储资源使用量就是优化的对象,它等于存储量乘以占用时间。显然,无论减少存储量还是减少存储占用时间都可以降低资源使用量。这样的话我们来看,第一如何降低存储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减少素材上载量,比如说制作节目时间是1,如果仅上载两倍或者三倍的素材就可以满足要求,这样自然降低了存储量,总体资源就下降了。第二,如何降低占用时间。首先可以利用脱机挑选素材,这样不必占用高码率存储资源。也可以通过提高制作效率,加快审片、技审等流转速度,减少节目在制作网中的等待时间等手段减少节目编辑制作的时间。高清系统中,由于码率较高,占用周期较长,可能导致存储量急剧膨胀。减少占用时间和减少数据量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存储资源优化示意如图4,比如说我们通过素材挑选这个环节先挑选素材,实现有限量素材上载,这一块存储量会降下来。第二个关键环节是编辑,我们可以通过配置、粗编等低成本的制作的设备以及提高技术水平来减少制作时间,使得占用的素材和节目占用的时间大大减少。我们在素材环节优化的对象是容量、时间,在编辑环节优化的对象是时间,所以整个存储资源通过这些环节可以有效地节省成本。




(4)安全性

安全性首要就是实现可靠制播。我们通过高可用性的设计,同时基于RTO、RPO的设计,使得我们有一个可以接受的业务中断时间以及可以接受的数据损失,这个是安全性考虑的重点。

(5)管理

要实现计划与资源优化,我们实际上做到几点:一个是可追踪,能够按期完成,每个环节有控制、有协同。第二,可计量,这个是成本控制,即用了多少时间,用了多少资源,这些都跟预算相关,一定可以计量。第三,可调控,技术资源通过合理的调度和安排可以实现资源优化。我们管理几个目标可以追踪、可以计量、可以调控,这样实现了计划与资源的优化。管理运行,包括一些成熟的经验,比如说ITSM/ITIL都是在IT系统中非常成熟的管理经验,建立一个适当的响应机制要有这个监管。同时要标准化、规范化,这个是管理里非常重要的。在技术上实现交换、互联和共享,建立服务质量体系。

三 系统架构

1.基于SOA的系统技术架构

我们来探讨一下未来技术架构方面的问题。基于SOA的技术架构,也就是说以服务为核心,面向系统功能重用,它的连接应该简单、便捷、耦合度低。中央电视台新址就是采用了两条总线模式连接,图5是基于SOA的ESB、EMB架构的系统示意图,上面这部分都是各种管理层,它通过ESB,就是企业服务总线与制播层面来交互,制播层面有很多媒体文件需要在各个系统之间进行交换,通过EMB来实现,这两条总线用统一的接口实现跟各个系统之间的连接,从而使总体复杂度大大降低,实现了多个集成商共同完成一个融合化系统的目标。

&nb[FS:Page]sp;


2.层次模型

在应用系统中建立层次化的模型。层次化可以将功能分离、操作内聚、松散耦合。每一层都是同一类功能的系统,我们把它定义成两个层次,一个是管理层,一个是执行层。管理层面包括节目生产管理、新闻业务管理、技术资源管理、广告管理等等,这些主要是计划调控。执行层面是各个制播网络,包括新闻制播、综合制作、包装制作、音频制作、媒资管理等等,上下两层之间都有比较集中的功能积聚在一起,比较单一,通过管理层和执行层这两个层面的模型就会简化项目之间的关系,层次模型如图6所示。过去我们的新闻包在一起,现在劈开成两半了,有一些像综合制作也是很紧密的连接,比如说音频和综合制作也包括在一起,现在划分了以后变成两层的模型。

3.业务模型




业务模型应该是标准化的,我们建议采用基于任务驱动的业务模型,也就是说这个模型是管理层和执行层两个层面。任务驱动模型的示意如图7,管理层下达任务给执行层执行,不管下达的任务是制作任务,还是播出任务,都把它单纯化了,所有的管理层都是采用任务和工单模式下达到执行层,执行层有一个响应将状态反馈到管理层,满足我们这个模型的方式就会极大地简化应用程序之间的相互连接。




4.接口规范

我们刚才提到基于任务驱动的两层模型,这个驱动把工单变成规范化,任何管理系统下的单子都是统一的,任何一个管理系统可以从多个管理系统当中收到工单,这个工单模式和交互机制是完全一样的,如图8,管理层和执行层之间有一个接口,这个接口以服务的方式体现出来,这个服务包括任务增加、删除、变更、查询等等,把这个工单交下来以后可以进行追踪。同时管理层有一个服务接口,执行层可以把它的状态通过这个服务传递给管理层,这样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极其简单,非常一致。




比如说中央电视台新址的综合制作,所谓的基于大节目的收录和制作,不管是一个大型晚会,比如说同一首歌,还是一个大型的体育赛事,抑或是类似于十六大这样大型的政治活动,都是在这个系统里产生,并收录到这个系统里,这个系统产生出新闻的稿件、通稿。针对这个大事件产生的新闻,综合制作会收到新闻业务系统产生的工单,也会收到节目生产管理的工单。如图9,工单在这里都是一个接口,不管哪一个系统都是同一个接口,同样的模式,所以这个综合系统不需要很多接口,比如说新闻通过一种模式,晚会是另一种模式处理,这里是一致的。比如说播出系统,从拿到频道播出单和广告播出单也是一个接口,数据格式也是完全一致的,通过这种模式规范的接口,我们所有的制作系统只要按照任务驱动的模型,按照统一的接口方式做好这个接口,就可以任意接到管理系统的工单,没有其他不同种类。




统一接口的规范从整体上来讲有选题策划和广告管理、发布计划之间的交互等,具体见图10所示。




四 小结

下一代技术制播架构应该从更高的层面上来评估和设计,从而更好地适配电视媒体的战略目标。节目效益和价值的最大化将是未来系统设计的核心指导思想。计划性、敏捷性、优化性、安全性、管理性将成为系统设计的主要考虑要点。总之,将管理和操作/执行进行分离,形成一个高度灵活又可操控的系统架构势一个有益的探索。基于任务驱动的模型能够降低系统连接的复杂性,有助于形成同一的服务接口形式。而下一代电视制播体系架构的最终评估标准还应该是节目的效益和价值的最大化。

责任编辑:chengxi

为您推荐

王联: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将为广电行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SiTVNGB全国网络战略合作签约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王联致辞各位下午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对此次SiTVNGB全国网络战略合作签约以及SiTV互动内容试播表示热烈祝贺!今天上午,我们振奋的看到国家科技部—广电总局—上海市政府签订了基于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战略合作协议。现在又很高兴的看到SiTV和在座有线网络在NGB领域展开战略合作;这正是对上午“部—局—市”三方合作和总局发展NGB的积极响应和实践。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以其三网融合、自主创新、全程全网、互联互通的特征,将打破现有广电网络的行政和区域划分,突破广电现有的业务运营范畴,为广电行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在座诸位都

随下一代广播网展开 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空间广阔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迅猛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电视数字化进程的加快,随着下一代广播网(NGB)的展开,整个产业出现了更新换代、推陈出新的高潮。2003年,我国明确了电视信号传输“有线、卫星、地面”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明显加快。2004年—2008年,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分别为97万、397万、1266万、2686万、4528万户,增长势头明显。目前,全国已经有229个城市进行了数字化整体转换,其中106个城市已经完成转换,广西、宁夏等地基本实现数字化,北京、天津、青海、海南、贵州、吉林等地的城市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比例超过了50%。电视节目数字化制作取得突破性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