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让音乐更美妙

2016-04-01 09:55:04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 热度:
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是比语言更古老的意识形态。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给音乐注入了许多新元素,逐渐改变了人们编写、表演、制作乃至欣赏音乐的方式。人工智能在音乐应用方面的积极尝试和突破性进展令人惊叹。


在音乐编写方面,早在1987年就出现了一款“音乐智能实验”软件。这个人工智能音乐作曲系统能从作曲家的作品中识别出不同类型的重现结构,然后以新的排列使用这些结构,以此产生一份“同样风格下的”新作品。它编写的具有巴赫风格的赞美诗几乎可以乱真。当然,它只会模仿,而不会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音乐软件可辅助人们作曲,它导入诸多音乐大师的传世之作,培养能即兴创作的“活的作曲家”。它会改变人们原有的灵感创作模式,并能解码人类在音乐上的创造力,在与人的沟通上也很人性化。

不过,人工智能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作曲,就必须将作曲转化为算法。不要以为音符就那么几个,但将这些音符及其“变体”排列组合起来,数量大得惊人。人工智能要充分理解音阶、和声、节奏、风格、结构等音乐创作的基本逻辑和规则,才能构建精确的算法体系。即便能构成一条理想的旋律线,还要在配器选择、各声部特色、效果等方面完美定义,这样才能创造出美妙又富有内涵的音乐。不过,比人工智能作曲本身更难的是,如何将人的审美观告诉人工智能,毕竟音乐这种艺术是现实世界的抽象表现,是高度智慧与人类情感关联的产物。音乐家的独特思维、感性的心理活动和专属音乐形象是很难用人工智能模仿实现的。

在音乐表演和制作方面,已经出现了能模仿所有乐器的“神器”。它能根据人们的演奏、设置,随心所欲地模拟任何乐器的声音,如鼓、吉他、钢琴、西塔尔琴和尤克里里等。它还可以连接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普通电脑上,并与常见的音乐软件协同工作。它可以在瞬间从鼓声切换到小提琴,让音乐家学会之前根本没接触过的乐器,并改变作曲家的作曲方式。虚拟歌手软件是对音乐软件的人格化。其歌声合成器内置了一些由声优提前录好的声音,人们只需输入歌词和旋律,就可以用软件自带的声音合成电子音乐歌曲。随着大量人声数据的积累和技术的不断完善,虚拟歌手软件“唱”得越来越自然,达到“神形兼备”的境界。

在音乐欣赏方面,人工智能更是得心应手。有一种人工智能算法以量化方式分析了英国摇滚乐队“披头士”的不同专辑及其曲风演变。它将每首歌曲转化为对应的声音谱图,然后将每张谱图转化为近3000个数值的数字。这种方法除了可以帮助人们辨别音乐风格的演变外,还可以推断出不同音乐专辑出现的年代顺序。如今,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协助人们搜索、浏览和组织大型音乐数据库,进行音乐曲风的识别和匹配。例如,可以帮助音乐网站对人们喜欢的音乐风格偏好进行“自动匹配”,为人们挑选可能喜欢的音乐风格,提供更对味的音乐播放列表,它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欣赏音乐。

责任编辑:高娟

为您推荐

应给物联网植入人工智能的基因

从09年起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物联网的概念,代表信息化发展方向。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提出的,它的一般定义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