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昕华:从创业家到“企投家”,不变的是开放与激情(上)

2017-09-28 17:51:59来源:Ucloud云计算 热度: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对“企投家”这一新典范的定义是:企业家+投资家,具有两栖的特征,一栖于钟爱的实体产业,让它迭代进步,永续发展,一栖于“非理性繁荣”的资本市场,让财富在运动中增值。他们具有超高的财商,是全球商业界最值得关注的新型成功者。现在,UCloud联合创始人兼CEO季昕华正在成为这样的“新典范”。

 

 

比尔·盖茨在他1995年出版的第一本书《未来之路》里,开篇前言的第一段话这样描述道:过去的20年对我来说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冒险过程。在这个过程最初开始的那个日子,我还是一个大学二年级学生,那天,我和我的朋友保罗·爱伦正站在哈佛大学广场上忘情地阅读《大众电子学》杂志上有关一台小计算机的描述文章……

 

如果用这段话来描述季昕华大学时期的第一次创业,以及从那时起他开始踏上属于自己的“未来之路”,那么,比尔·盖茨提供的上述文本要修改的地方并不多,只是要把20年改成18年,把哈佛大学广场和创业伙伴改成“上海之家”的聊天室和网友——当时,聊天室里有位网友提问:“谁会写代码?”季昕华第一时间答道:“我会。”恰恰是这件事,开启了他的创业之旅。

 

当时,他的年龄也与创业时的比尔·盖茨一样,19岁;而他心目中的英雄,正是这本《未来之路》的作者比尔·盖茨。

 

如今,作为UCloud的联合创始人兼CEO,季昕华走在他第二次创业的道路上,他给自己的身份定位是“企业家”,兼顾投资。UCloud从创立到快速发展,如今已进入了第6个年头。在今年3月29日举行的中国云计算行业盛典TIC大会上,季昕华宣布了UCloud获得9.6亿元人民币D轮融资的消息,这是继2015年获得近1亿美元C轮融资后,UCloud再次受到资本市场青睐。季昕华距离他所向往的“云筑梦想”,又近了一步。

 

作为一名“白帽黑客”,季昕华从大三时就尝试了创业,他总结为“开过两家公司,做了三件事,虽然都失败了,但这是我的第一轮创业经历,收获多多”。正如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写的那样:“我不仅拥有作为一个机灵的少年人所拥有的自信力,而且具有不受任何人注意的有利条件,即使我失败了——那又算得了什么呢?”

 

 

季昕华迷上计算机和网络后,钻研过各种黑客技术。“听网上的人们聊黑客,我觉得,能够突破别人的防护,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刚开始做黑客,我看到什么系统都想进,每天都在找各种漏洞。”他钻研各种系统、企业漏洞,并无偿地反馈、公布。他所发现的微软某漏洞,甚至在后来被其他人利用制造出了“冲击波”病毒。季昕华在业内被视作“中国第一代黑客”。

 

其实,“黑客”(hacker)本来是一个中性词,指对安全技术有热情、有能力的技术极客、电脑专家,尤其是程序设计人员。黑客也分黑帽子、白帽子,黑帽就是利用攻击别人的系统为自己获利,而白帽却是利用黑客技术完善和改进计算机系统安全,像寻找计算机漏洞、帮助厂商修补漏洞、改善系统安全性等,其实是人们常说的“电脑安全专家”。

 

从大三开始,季昕华一边“武林漫步”,一边开始了创业。1998年,季昕华和那位聊天室认识的朋友创办了“阿拉上海”点评网。他解释说,就是“把吃喝玩乐都搬到网上去”。这本是一个非常棒的创意,可惜对于当时的市场环境而言,他们太前卫了,加之创业经验不足,这家网站很快就关闭了。到了1999年,他们又创办了EEEE.com网站,简称4E,中文名“仕易”,这家网站主营的方向是网络教育,就是利用爬虫技术,把全国所有的网校试题都搜集起来,形成一个大型试题库,然后再写好程序按需求自动出题。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教育类网站必需要有办学资质,而季昕华没有学校资源,上线两年后,这家网站又关掉了。

 

在校期间的创业,使季昕华在同龄人中成为先行者,他也是当时同学中唯一的创业者。这种经历,给季昕华带来了远胜于在校学习的丰富体验。

 

2000年,季昕华大学毕业后去了深圳。在那里,他和朋友创办了第二家公司,做的是网络安全业务,服务对象是证券机构或者政府部门。一年多后,这家公司被收购了。

 

 

然后,季昕华找了深圳的一家大公司,以便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磨炼自己。他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才通过了面试,这家公司叫“华为”。

 

“改变一个人可以是很偶然的,一本书、一个朋友、一次彻夜长谈……”季昕华“燃点”比较低,激情容易被点着;他的思维开放度比较高,时刻欢迎改变、拥抱改变。与他在虚拟世界里纵横捭阖,做坚守防线的“安全卫士”不同,在现实世界中,他进入过三家著名的大公司,从华为到腾讯再到盛大,每一次改变都是一次追寻,他用初入职场的10年时间,领略了很多人无法企及的精彩,同时也提升了视野、扩展了心胸。

 

在深圳,季昕华边做自己的网络安全公司,边等着华为的面试结果,这一等就将近一年。这并非因为华为自诩为“大公司”,而是华为以前从来没招过“黑客”。公司的几位高层领导讨论了很长时间,才下决心把这位黑客“收编”进去。

 

当时的华为刚经历了副总李一男“出走”事件,以及几起技术机密和商业机密遭窃的案件。任正非形容当时的华为,用了“摇摇欲坠”、“快崩溃了”等很重的词语。华为迅速采取措施,加强信息安全,在内部强化了安全部门技术力量和管理,防止企业研发的文档、源代码被窃取。季昕华就是在这个时间段进入华为的。

 

 

初到华为的半年多,季昕华以一位资深黑客的身份,做着最普通的工作——“打补丁”,修补系统漏洞。季昕华本来不屑于做这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事,但是当他沉下心来做的时候,发现打10个补丁与打500个补丁绝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就如带10个人的团队与带500人的团队完全不是一回事一样。简单的事情重复做,能凸显不一样的价值,同样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的人,必定拥有超强的综合能力。

 

季昕华半年多后被调到更重要的岗位。2003年赶上SARS,他把防治SARS时“隔离检查”的思路,用到了网络安全上面:在电脑需要接入网络时,先提前检查一遍,如果有问题就放到“隔离区”。根据这一思路,他和团队希望申请一个专利,继而转化为产品去经营。但是,集团高管认为安全部门的重点工作在于保护公司的知识产权,没有支持他们发展这个项目。季昕华于是又抽空自学法律,学习国内外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研究怎么保护企业的技术机密和商业机密。

 

“在华为,我学会了怎样做一个‘镙丝钉’,也深深理解了一个企业应该怎么把基础工作做扎实。”在华为工作两年之后,季昕华接受了腾讯的盛情邀请。

 

从华为的角度看腾讯,当时只是个小公司,在季昕华眼里,腾讯不过是个“玩QQ的”,没有华为这么多高精尖产品,所以一开始他不愿去。但腾讯的二号人物CTO(首席技术官)张志东几次找季昕华面谈,有一天在请季昕华吃饭时,张志东仿佛知道季昕华内心的“小九九”,明确告诉他一个观点:“玩”也是重要的生产力。张志东恳请他加盟,负责腾讯的安全工作。

 

这次,季昕华动心了。2004年11月,季昕华进了腾讯,成为这里的第一位“首席安全官”,专门负责拦截黑客攻击。

 

他连续两年的春节都呆在公司,因为春节是最容易出网络问题的时候,他被调侃为“首席值日官”。

 

 

“在腾讯的生活变得很刺激,因为技术上很有挑战性,一批又一批网络江湖上的‘武林高手’把腾讯作为目标来PK,他们觉得技术不够了就再去改进、提高,我每天都要搞定很多次攻击,必须把对手一个个都打倒在脚下。”

 

季昕华最初的方法很简单,“既然我的主要工作就是防止黑客进攻,我就得确保腾讯的安全,确保各位的QQ号码、游戏装备不会被盗。我认为自己有足够好的技术,能够防住所有黑客的进攻,我才不怕PK呢!”

 

季昕华在全国召集了很多黑客高手,形成了一个“黑客团队”,拉开了防御的架势,进行了一场“当时世界上最惨烈的黑客对决”。腾讯每天都受到成千上万次的黑客攻击,于是不断地筑墙;黑客们则闻讯赶来,跃跃欲试。“战火”在蔓延。这时,腾讯的一位负责人出来说话了,“不能这么理工男思维啊!非得硬碰硬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正处在无比亢奋状态的季昕华,一下被点拨明白了,对呀!大禹冶水,不堵而疏。这些黑客其实很简单,他们不为获利,只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应该谦卑地接受他们指出的不足啊!季昕华于是网约这些高手,甚至会请他们吃饭,拱手抱拳来一句:“各位兄弟、各位大佬,我在腾讯负责安全,请高抬贵手,有话好好说!”

 

这番经历使季昕华懂得,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应该了解每个人不同的诉求,多一些同理心,往往能直接化解冲突和矛盾。在腾讯5年,季昕华从安全部门一个组长的身份组建工作团队,到他离开时,这个部门已经成为二三百人的“保安队”了。

 

这一次,向季昕华伸出“橄榄枝”的,是盛大集团的陈天桥。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说过,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途中,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季昕华走过了三家大公司之后,总结了它们能够发展壮大的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共性:坚守利他性原则。正是从这个发展基础上,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季昕华经常和黑客打交道。有一次,他问一个写木马(病毒)的黑客高手:你这么牛,为什么还要给人家写木马呢?这位黑客说,自己中专毕业,去各大公司找工作都没有人要,为了生存,只好干这个。这个回答令季昕华沉默良久。他在想,能不能有一个网络平台,让有能力写代码的技术人员合法地赚钱,就像淘宝给很多人创造一份有奔头的职业一样?

 

盛大集团的陈天桥找到季昕华时,恰恰在这番对话之后。陈天桥希望季昕华去盛大做的事,正是打造一个开放的平台。

 

陈天桥以“起点中文网”为例,向季昕华解释他的设想:在“起点中文网”上发表原创小说的人,有的可以足不出户,每月赚上数万甚或十数万元。如果在盛大建立一个类似的技术平台,可以让一些开发网络游戏的小团队、小公司,利用盛大的支付、运营、安全、渠道等资源,逐渐地发展壮大。

 

陈天桥的话,与季昕华的想法不谋而合。那时候,腾讯还没有推出开放平台。季昕华为盛大心动了。2009年,季昕华开始筹划“盛大云”。他进而提出,除了游戏公司,还可以把更多的技术项目放到开放平台上来,让有能力写代码的人都可以赚到钱。“在盛大的时候,我开始觉得自己有了一点理想。”季昕华说。

 

 

随着互联网创业浪潮兴起,季昕华发现需要基础云计算支持的团队越来越多,然而,依靠内容起家的盛大,更希望他研究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而不是需要长期投入的云计算。季昕华又一次感觉到了工作的局限:再好的产品也只能拿公司内部大奖,无法为更多的人输出技术服务。季昕华心中那个理想像小苗苗一样破土而出。这次他看准了,决心自己创业。

 

2012年,季昕华与合伙人一起,创办了上海优刻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UCloud),专门从事公有云的服务业务。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云计算是一项基础设施类的工作,可以比喻为铺设高速公路,维护道路的畅通与安全;也可以比喻为加油站,为车辆提供能源。

 

惺惺相惜,季昕华对技术人才、对创业者别有一番情感。他觉得云服务这个活儿虽然又累又难,但是却能让那些和自己一样背景的人有一片施展才华的天地,做这种“笨活儿”,可以为更多的人服务。他给自己取了个英文名“Benjurry”,更希望大家听成“笨极了”。在公司里,他不允许大家称他“季总”,但是可以叫“笨总”。他宁可笨人做傻事,踏踏实实地把互联网的基础工作做好。

 

[原文来自沪港经济杂志,本文略有删改]

 

 

—End—

 

责任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