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力推香港发展智慧城市

2018-01-08 10:03:51来源:紫荆网 热度:
智慧城市”是香港特区政府于《2017施政报告》提出的香港重点持续发展计划之一。创科局去年9月聘请了国际顾问公司展开全面研究,并于今年6月公布《香港发展智慧城市蓝图顾问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日前发布的《施政报告》的重点之一也是发展香港的创科产业。政府将总共拨款超过142 亿元,作为大学研究资金、本地学生就读大学研究课程的助学金、创科局“科技专才培育计划”及发展智慧城市的资金等。特区政府未来应从推进应用科技发展,科学技术转移,充分利用不同场地特点等方面着力推进智慧城市发展。
 
多管齐下 集思广益
 
《报告》出台后不久,有IT业界人士撰文提及特区政府过去三年曾发表过其他三份有关“智能城市”的文件,包括(1)政府资讯科技办公室的《2014数码21》信息科技策略、(2)起动九龙东办事处的《发展九龙东为智慧城市区-可行性研究》及(3)中央政策组的《智慧城市研究》等报告,间接地指出特区政府在有关方面推动缓慢。不过事实未必如此,虽然三份报告的目标类似,本质却不尽相同。《2014数码21》宏观地刻划香港未来整体信息科技的发展蓝图,而发展“智慧城市”只是其中一项建议而已;第二份报告针对性地为九龙东制订智慧城巿的框架和倡议,以及建议有关智慧城市的措施和其推行策略;而中央政策组发表的是一份学术性的研究报告,旨在简介“智慧城市”的定义、回顾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及探讨香港作为“智慧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尽管三份文件各有针对,但当中不少建议对本次《报告》的确甚具参考价值。笔者认为“智慧城市”发展对香港未来举足轻重,绝对不宜早早完成,充分的调研及咨询是必须的。反之,若然特区政府操之过急或揠苗助长的话,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另外,笔者殷悉特区政府接纳了“香港信息科技联会”数年前针对《2014数码21》策略书所提出的意见。该策略书是由特区政府聘请某国际计算机公司辖下的顾问分公司编写,结论之一是建议香港建设及推行“智慧香港,智优生活”。虽然策略书内的结论与这次“智慧城市”计划不谋而合,但参与的国际计算机公司似乎有“瓜田李下”之嫌,因为该公司拥有自己研发的“智慧城市”平台及相关方案技术,而且全球过百经济体均有使用。因此,在顾问公司的身份不够中立之下,不禁令人懐疑策略书中的技术建议是受到其“智能城市”产品设计的影响。
 
43项建议力推科技应用
 
《报告》提出43项行动建议,涉及6大智慧范畴,包括“智能出行(交通)”、“智能生活”、“智慧环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及“智慧经济”。从创新科技的含量而言,笔者认为除了“智慧经济”范畴所建议的行动之外,其他范畴的建议大多聚焦在先进科技应用。当中“智慧出行”提出了14项行动建议,为6大范畴中之最。《报告》倡议特区政府善用科技(例如“物联网”)去提升交通及运输管理,方便市民出行。再者,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与机场及客运渡轮服务相关的3项行动建议之外,其他的都可以先试先行,率先在九龙东实践。
 
要有效应用先进科技,特区政府必须做好事前规划,确保在运作时管理妥善。推行上述6大“智慧”范畴的工作必然会牵涉到政府内部跨局及部门之间的紧密协作,可是由于政府部门往往各有各忙,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颇常见。要打通部门之间的沟通,促使他们充分合作并不容易。因此,笔者十分同意《报告》内建议特区政府开设一个独立部门(“智慧城市办公室”),专责所有“智慧城市”发展相关的事务,尤其是牵涉到跨局及部门的协调工作。这种做法并非创新,特区政府曾经多次设立类似跨部门的专责办公室,经验丰富,例如“香港投资推广署”(InvestHK)和“创意香港办公室”(CreateHK)等部门运作多年,成绩有目共睹。
 
《报告》进一步建议特区政府分短期(2017-2020)、中期(2021-2025)及长期(2026-2030)推行「智慧城市」发展计划,在各阶段制定“关键成效指标”(KeyPerformance Indicators, KPI),定期评估计划的成效,并在有需要情况之下针对性地改良计划。在管理学而言,在执行大型计划过程中采用KPI进行“持续质量改善”(Continuous QualityImprovement, CQI)是企业常用而行之有效的措施。然而,据笔者多年观察,不少政府部门一般抗拒为自设计划公开制定KPI,因此笔者认为这建议十分之进取,但愿特区政府不会只当“耳边风”,为“智慧城市”的蓝图制定合适的KPI。
 
不同场地各展所长
 
《报告》建议特区政府尽快在不同地区起动计划和准备工作,例如九龙东、落马州河套地区、香港科学园和中文大学合作“智能区域”(Smart Region)。笔者认为在推动“智慧城市”创新及科技方面,三区能各展所长,优势互补:首先是上游技术转移,香港科学园应为全港院校提供创新创业及科技转移服务。因近水楼台,香港中文大学位于科学园旁,两者在创科研发上一直合作无间。中大研究的尖端科技,不少被转移至科学园孕育及进行应用测试。因此,科学园与中大合作建立“智慧城市”技术测试区,把中大相关科技发明转移,包括“无现金社会”(cashless society)、“自动驾驶汽车”(autonomousvehicle)、“大数据分析”(big data analytic)等技术上的合作。
 
第二是,中游综合方案测试。特区政府于年初宣布在接壤深圳及香港的河套地区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兴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创科园”的面积是香港科学园的4倍,可以成为香港科研应用方案的“测试床”(testbed)。河套区是未开发的土地,“创科园”将从头开始规划及开发,因此建筑师可以把一些成熟的“智能城市”应用方案加入园区设计中。
 
第三,下游实境应用。相比其他地区,九龙东的发展比较成熟。它是个旧区,区内的城市结构及设施已就位。因此,测试成功的“智能城市”方案及系统便可以直接应用于该区,有助活化区内生活环境。
 
市民大众应积极参与讨论
 
《报告》只是一份特区政府公开的咨询文件,最终的“智慧城市2030”发展蓝图将会于2018年第三季出炉。建设“智能城市”牵涉的项目繁多,因此必须做好项目管理设计工作,包括制定KPI,进行定期项目监管及优化,从而减轻计划风险。最后,笔者希望在未来一年除了创新及科技专家之外,市民大众也积极参与公开讨论,多发表意见和建议,让特区政府了解市民未来所渴望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需求。

责任编辑:林西

为您推荐

2007年香港将播地面数字电视

香港特区工商及科技局副秘书长黎芷娟表示,在2007-2012年的过渡期间,若市民选择看数字电视,必须安装机顶盒或者使用综合电视机。她指出,特区政府将于今年底前,以市场主导方式决定地面数字电视传送制式。若国家仍未公布内地底制式,便会采纳亚视及无线的建议,用国际广泛采用的欧洲DVB-T制式。

香港手机电视大战升温 电盈11万用户可使用

手机电视的广阔前景对中国香港地区的运营商产生了巨大诱惑,它们纷纷采用改进了的或者尚未形成标准的业务交付平台进入这一市场。在把备受用户喜爱的IPTV内容延展到移动领域时,中国香港的运营商电讯盈科现在已经可以提供实时的电视节目内容,它的方法是部署一个简化的、电讯盈科专有的规范版本,这一规范使得运营商在蜂窝网络平台上直播电视节目成为可能。电讯盈科采用的是CMB(cellmultimediabroadcast,信元多媒体广播)技术,该技术由华为公司开发。华为持有电讯盈科子公司Sunday的部分股份,并为该公司提供3G网络服务。采用CMB,电讯盈科能够为它的11万试商用用户提供24小时的财经频道节目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