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机顶盒市场亚马逊领先 苹果仍倒数第一

2018-04-02 09:27:08来源:腾讯科技 热度:
随着智能手机市场和移动互联网越来越饱和,科技公司开始关注客厅互联网(大屏互联网)领域,希望能够利用消费者家中的电视机,开创出一个新的互联网生态系统。

据外媒最新消息,权威市场研究公司IDC近日发布了美国2017年家庭视频设备市场报告,显示苹果仍然成为行业倒数第一名。

在家庭观看网络视频方面,目前海量电视机保有量用户仍然依靠互联网机顶盒或者视频棒(体积类似于一个闪存盘)连接电视机,IDC的报告也主要覆盖了这两类设备。

据美国快公司网站引述IDC报告指出,2017年,亚马逊依靠旗下Fire系列机顶盒和视频棒,成为美国市场第一名。

谷歌公司依靠价廉物美的视频棒Chromecast占据了第二名的位置。此前,谷歌也曾经销售机顶盒,但是后来已经被撤架。

美国专业视频设备制造商Roku排名第三。

令人意外的是,苹果在这一市场仍然排名倒数第一。

根据IDC公司的分析师介绍,上述美国市场2017年的排名和2016年保持了一致。

据分析,苹果之所以市场份额垫底,主要的原因是机顶盒产品定价过高。此前,苹果机顶盒Apple TV进行了升级,支持了超高清视频,但是苹果机顶盒定价高达180美元,几乎是对手产品的两倍多。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家庭购买了机顶盒或者视频棒来观看网络视频,在功能基本雷同的背景下,消费者并不愿意为苹果的机顶盒额外支付高昂“溢价”,这导致苹果销量低迷。

据媒体分析,专业厂商Roku的销量落后于亚马逊和谷歌,令人感到意外,因为Roku的视频硬件不仅价格低廉,而且获得了行业媒体的较高评价。

Roku公司的发言人并未否认谷歌、亚马逊在市场份额上超过了本公司,但是此人引述凯度公司的报告称,在美国家庭观看视频的黄金时间,Roku产品在使用时间上仍然占据优势。

产品单一

在视频硬件市场,苹果相较亚马逊和谷歌,存在十分明显的劣势,除了上述定价过高之外,苹果产品线单一。

迄今为止,苹果只推出了机顶盒设备,而且在机顶盒的硬件配置和功能方面,苹果一直落后于竞争对手。在行业开始面向8K视频的背景下,苹果才在消费者的千呼万唤之下,支持了4K视频。苹果影视商店内容对于4K的支持,也姗姗来迟。

在亚马逊和谷歌的视频硬件销量中,价格只有几十美元的视频棒占有重要地位。消费者只需要把这种设备插入电视机的HDMI接口,连入家庭的Wi-Fi网络,就能够在大屏电视上观看丰富的网络视频。

视频棒小巧的体积,也减少了客厅的线缆连接。

在历史上,苹果的消费电子产品一般定位于高端高价格,利润率极高,苹果一般不会推出价廉物美的大众产品,因为这将会影响到苹果公司的利润率,甚至是股价。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兴的智能音箱领域,市场正在重写视频硬件的一幕。亚马逊和谷歌依靠丰富的产品线,尤其是几十美元的迷你智能音箱,垄断了美国几乎全部市场份额(亚马逊占到六成,谷歌占到四成)。

苹果二月份开始销售智能音箱HomePod,但是价格却是竞争对手的两三倍之多,再加上语音助手Siri的智商不佳,据媒体称,苹果音箱上市之后销售不理想,华尔街分析师已经将销量预测值砍掉了一半。

责任编辑:饶军

为您推荐

周师亮:机顶盒机卡分离的发展趋势(下)

机顶盒采用软件技术实现数字电视即时CA解密(由于没有计算机的支持帮助)必须解决两个关键点:一是提高对信号处理的运算效率来达到和电视广播同步运行的匹配。其次为了保证CA不被破密的安全性,不能用降低CA抗破密的强度来凑合存储空间限制和运算效率,还不能提升机顶盒的成本(只能降低)。此外从长远发展来看,随着FTTH进一步的成熟普及和大容量存储器件的不断开发成功,它还可以起到家庭网关的作用(这方面的论述从略)。

周师亮:机顶盒机卡分离的发展趋势(上)

一机顶盒从世界范围内广播电视发展方向看,模拟电视被数字电视取代是无庸置疑的,取代的时间和方法则随各国的国情而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经济实力有多雄厚,那国也不会于朝夕之间将所有模拟接收电视机都打入冷宫而以数字接收电视机来取代之,于是数/模转换机顶盒就应运而生。我国已经拥有三亿多台模拟接收电视机,当前我国有线电视由模拟向数字整体转换的关键条件

国内主要卫星电视机顶盒厂商目录

1、同洲电子2、长虹3、深圳九洲信息4、福建神州电子5、高斯贝尔6、江苏银河电子7、深圳迈威8、深圳创维9、深圳成功10、福州卓异11、大亚科技12、江苏银河13.其它

06年前瞻:手机电视与IP机顶盒等备受关注

考虑到能源成本高涨与房地产泡沬化等因素,一些华尔街的分析师相当担忧2006年的美国经济。但投资银行JefferiesBroadview的技术管理总监DavidCreamer指出,半导体也许会成为新焦点。Creamer表示,随着半导体业界一些合并或并购案、首次公开发行(IPO),加上部份跨领域大型企业积极寻求成功的新兴科技以使其技术更加完整,2006年对半导体产业来说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