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自强]从互联网电台看网络新媒体

2006-07-06 11:25:04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dvbcn热度:

  近年来,网络电台发展迅速,网上以网络电台为载体,组成的社团特别多。大部分参与者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他们年轻,很有朝气和想象力,电台的包装设计、节目起名、内容策划都是学生们自己完成的。据说,网上的动漫类BBS当中,聚集的“电友”则更多。互联网小电台节目内容大多是流行歌曲,也有一些传承校园文化,做原创文学,选大学生身边的话题的节目。有些是以调频级的音质播出的,效果很好。因此很受欢迎。一些高校支持校园网上众多个人小电台组织起来办网络电台,如交大的上海的网络电台 CNM得到学校和媒体学院就陆续给的十几万的资金支持,每天都有2小时的自办直播节目,2004年CNM对交大BBS八周年大型学生聚会进行视频直播,有近4000人收视。此后,晚会的录像被放到CNM网站上,又创造了2万次的下载纪录。 “VOW”———复旦规模最大,也是全国第一家高校网络电台。VOW这个社团已有40名成员,分工相当明确,设有秘书处、技术部和节目监制,组织管理模式同传统公众电台颇为相似。当然电台里一大半人都是NJ(网络电台主持人)。网络电台的特点是进入门槛低,最简单的有一台PC和网址就可以办。小团体甚至个人都可以办,这就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特性,具有“新媒体”的品性。

  “新媒体”的定义可以简单表述为: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传统媒体把世界划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阵营,人们不是作者就是读者,不是广播者就是收看者,不是表演者就是欣赏者。这是一种一对多的传播。而新媒体与此相反,是一种多对多的传播。它使每个人不仅有听的机会,而且有说的条件。

  网络新媒体还拥有一些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海量的存储信息、新闻背景的立体化呈现、个性化的服务等。但其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前面所说的传播方式的根本性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它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互动性。

  传统媒体是自上而下的:以新闻业为例,编辑决定报道内容,记者去收集事实,然后包装 成一条新闻,散发给广大受众。与之相反,网络新媒体是自下而上的:如新闻组(newsgroup),在那里任何人都可以报道任何事情。尽管很多报道可能是虚假的、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当这些“民间记者”们涉及他们专长的领域时,其提供的信息常常比报纸更贴近事实。

  在这种“上下颠倒”中埋藏着革命性变化的种子。互联网是一种双向媒介,与电视根本不同。受众不仅仅是被动观看,还要主动参与。受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接近媒体的机会,记者也可以快速了解受众的看法。互联网新媒体的进入门槛非常低会,权力正由杂志、电视台 等大众媒介转移到每个人的手中。这种现象被称为媒体平移。

  互联网商业化10年以来,互联网媒体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从开始的将信息贴在BBS上,使用QQ进行实时交流即时通信发展到博克。BBS、QQ这类讨论组、聊天室是热媒体,接受者不用思索,只需要被动接受即可,参与程度低。其表达必须口语化,追求的是反应的速度。跟贴或评论者也没有多少工夫去进行认真思考,而是想到就说,说了就算,不求经典,拒绝深刻。

  而博客就开始向冷媒体发展。冷媒体则是低清晰度的,接受者必须要经过思考、分析,必须要填补文本的空白才能进入接受过程。参与程度高。博客(Blog)即网志是一个网页,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网志的内容从对其他网站的链接、评论,有关公司、个人构想的内容,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都有。撰写这些内容的人就叫博克。许多网志只是记录着博克个人所见、所闻、所想,还有一些网志则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博克网站有三种类型:一是托管博客,无须自己注册域名、租用空间和编制网只要去免费注册即可拥有自己的博客空间。二是自建独立网站的博客,有自己的域名、空间和页面风格,需要一定的条件。三是附属博客,将自己的博客作为某一个网站的一部分(如一个栏目、一个频道或者一个地址)。其进入门槛非常低。网志具有五“零”特征,即通过一些软件工具,可以帮助任何一个普通用户实现零体制、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的网上个人发表。人人都是知识工作者,人人可以参与知识管理,每一个行业和每一个企业都可以成为知识型企业,推动发展知识社会。

责任编辑:DVBCN编辑部

为您推荐

商业楼宇联播网络

分众传媒商业楼宇联播网的城市覆盖:截止到2005年9月,我们的商业楼宇联播网已经覆盖了中国54个主要城市,近35,000个液晶屏,覆盖了数千万中高收入人群,包括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南京、成都、武汉、温州、昆明、重庆、长沙、青岛、大连、杭州、天津、西安、石家庄、厦门、东莞、惠州、珠海,汕头等。分众传媒商业楼宇联播网的场所覆盖:以写字楼为中心,兼顾中高端人群频繁进出的场所,交叉覆盖、围绕中高端人群的生活轨迹,将液晶电视植入中高端人群经常光顾的场所,全面渗透,扩